24年春天,正是太阳光不冷不热的时候,我躺在学校湖边的椅子上,无病呻吟地往脸上摊了本没看过几页的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,颇有几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。周围的同学考研的考研,实习的实习,谈恋爱的也快步入婚姻的坟墓,而我却像是被历史长河遗忘的小石子,静静地躺在角落里。这种感觉,大抵就像阿基米德在浴缸里发现浮力定律之前,一直以为自己只是个普通的胖子。不过,我很快意识到,历史学毕业生的未来,大概只能在博物馆里和灰尘为伴了。
转码的课程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。我坐教室里,看着屏幕上一行行代码,像是在面对一座座难以逾越的山峰。代码的世界冰冷而残酷,每一个字符都像是在考验我的耐心和毅力。我试图理解那些复杂的逻辑,但往往在调试时被一个小小的错误绊倒。这种挫败感如同被反复敲打的铁砧,让人疲惫不堪。
第一次尝试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时,花了整整一个下午,却因为一个简单的语句错误而无法运行。我盯着屏幕,心里满是无奈。这种感觉大概就像在期末笔试的前一天晚上九点,任课老师忽然在群里说论文作业要查重。虽然没有放弃,但是我有理由怀疑电脑是不是故意的,毕竟机器有时候也喜欢捉弄捉弄人类,就像在超市结账的时候手机忽然没了流量,回头看到身后的队伍以后才想起来今天的车厘子卖九块九一斤。
加入学校的编程项目团队后,我发现自己和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差距巨大。他们在键盘上敲击代码的速度,让我觉得自己像是在爬行,而且是那种被蜗牛嘲笑的爬行速度。第一次团队会议,我坐在角落里,尽量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突兀——其实也就是尽量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会编程的人。项目推进过程中,我负责编写一个用户登录模块,结果在用户地址问题上卡住了。我反复检查代码,却始终找不到问题所在。我尝试向AI求助,但它给出的答案似乎总是差那么一点,让我摸不着头脑。转而求助于网上技术论坛,但那些复杂的术语和代码片段,如同天书一般看得人头晕目眩。
那些日子里,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这个模块上。我一遍遍地阅读代码,试图从每一个字符中找出漏洞。尝试过各种方法,从简单的调试到复杂的逻辑分析,但问题依然存在。我甚至开始从最基础的知识重新学起,一点点地寻找自己的知识空白,不断地尝试新的方法,不断地调整思路。终于,在几天后的深夜,当我又一次盯着屏幕上的代码时,突然灵光一闪,找到了问题的根源——原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变量命名冲突,它就像一颗隐藏在金子深处的沙粒,却让我卡住了这么久。那一刻如释重负,但转头又忍不住嘲笑自己:原来问题这么简单,但是浪费了这么多时间。不过,这也算是一个教训吧——就像是小偷半夜去别人家偷东西,天快亮了都找不到女主人的戒指,但戒指就在门口的鞋柜上——问题不在代码里,而是在自己的脑袋里。
编程之路,恰似一场漫长而艰难的修行。从历史学的书卷堆里走出来,面对代码的冰冷世界,我像是误入了另一个星球。这一路,我被代码折磨得焦头烂额,但也学会了在困境中坚持。生活从不会因为你的理想而手下留情,但只要你硬着头皮往前冲,那些曾经让你头疼的问题,最终都会成为你成长的垫脚石——就像是终于搞懂了一个变量命名冲突,才发现原来自己连名字都起不好,真是活久见。
0条评论
点击登录参与评论